周围神经病高忆管理,是指周围运动、感觉和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障碍。其准确诊断对于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。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解析周围神经病的解剖结构、临床表现、辅助检查及诊断流程,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诊断指南。
一、解剖结构
1.大直径感觉神经纤维(运动纤维等)
调节振动觉和本体觉→损伤后导致本体感觉丧失→感觉性共济失调(步态障碍)。
2.小直径感觉神经纤维(自主神经等)
疼痛和温度觉传导→疼痛或感觉减退/局部疼痛、活动后易疲劳和神经性瘙痒→肌肉萎缩等。
二、临床表现与病因关联
患者的临床病史能够提供周围神经病的患病部位和大部分病因信息,因此详细询问患者临床症状极为重要,以下为常见临床表现与病因的关系。
1.发病年龄和遗传史
遗传性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,多见于儿童时期发病,因此需要仔细询问患者家族史等情况,儿童期发病患者着重筛查。
2.疾病诱因和发展速度
周围神经病的诱发因素多种多样,包括、血液病、药物/毒性物质接触史等,表现形式不同并且疾病进展速度有所区别,见表1。
表1 疾病诱因与进展速度
3.症状与体征高忆管理
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判断患者神经损伤部位、损伤程度等,见图1。
图1 症状与神经病变部位
三、辅助检查
1.血液检查
抗体检查、血常规、尿常规、血糖、血生化、血清蛋白免疫固定电泳检查。
2.电生理检查
电生理检查是周围神经病首选检查方法,包括神经传导检测、感觉定量、心率变异性和定量发汗轴突反射检查
3.自主神经功能测试
交感神经功能评价、心脏迷走神经功能试验或倾斜试验、皮肤排汗功能评价和胃肠道动力评价。
4.影像学检查
超声检查→遗传性和免疫性神经病的鉴别。
MRI检查→神经根出现增粗、水肿或强化见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以及郎飞结病。
5.基因检查
6.病理检查
图2 周围神经病辅助检查思路
四、诊断流程
临床首诊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症状、临床表现特点、家族史等病史情况,根据临床表现、电生理检查、自主神经检查进行定位诊断。针对不同定位诊断患者,选择恰当的辅助检查方式,最终得到定性诊断,确定患者病因、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,见图3。
图3 周围神经病诊断思路
参考文献
1.袁云,李圳钰.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策略.中华神经科杂志, 2024,57(4) : 387-392
2.周淑新等,周围神经病:鉴别诊断和管理.[J]中国全科医学杂志,2010.12(13)12A.
3.吴江编,《神经病学》(八年制,第二版),人民卫生出版社.
4.戚晓昆编《疑难神经病例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.
责任编辑:梦琳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诚信双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